【時事百寶箱】踏單車死亡率高歸咎駕駛者?

Drivers are to blame for about four out of five accidents with cyclists.

Library Source: Flickr/ William Murphy (CC BY-SA)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澳洲汽車協會最近公佈的報告顯示,騎單車者的死亡率目前仍然維持高企。有學者認為,歸根究底是本地駕駛者的駕駛態度差劣所致。原因為何?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講解。


澳洲汽車協會最近公佈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全國在過去一年有1,222人死於道路意外;而即使駕駛者平均駕車時速持續下降,騎單車者的死亡率依然維持高企,更由一年前的25人增加至最新公佈的45人。在千多宗死亡個案中,有1,100宗是由駕駛者的駕駛方式所造成。同時,亦有數字顯示,至少有79%涉及單車的交通意外,駕駛汽車一方需承擔責任。另外,在一眾有向當局通報的騎單車者傷亡事故當中,有約85%涉及一輛汽車,而非另一輛單車或行人。而司機分心亦約佔整體交通事故25%。

針對這個問題,人們似乎將問題的根本歸咎於汽車及單車混合的道路設計模式,因此經常呼籲政府更改道路設計,將汽車及單車分隔,甚或在汽車加設高科技感應器。這種主張通常都獲得社會大眾普遍支持;但雖然更優質的基礎建設既有必要且有效,而高科技感應器亦能減低傷亡數字,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犯罪學及司法制度高級講師錢伯斯(Peter Chambers)及墨爾本大學法學博士生安德魯斯(Tom Andrews)則認為,道路上仍然出現不必要的致命交通意外,而主要原因正是駕駛者的駕駛態度。
他們認為,大規模的基建規劃及技術升級工作既複雜亦費時,一般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完成;同時,要達致真正有效的情況,有關設施或技術需要有系統及有統一的標準,因此亦變相需要大筆資金及經費推行方案,並需要由州政府主導及統籌計劃。然而,兩名學者認為,歸根究底,改善規劃或科技技術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因為此等建議事實上忽略了問題的根源所在 - 司機的駕駛行為,特別是他們的疏忽及凶狠之駕駛態度;而分隔路面根本無助改善他們的駕駛心態。反而,分隔路面更可能令駕駛者的駕駛態度更為放鬆,令他們以為路面安全而輕易分神、忽略路上之危險性。

錢伯斯及安德魯斯認為,要解決踏單車人士死亡率高企的問題,首先要參考應對家庭暴力問題的主要方法 - 由預防方面開始著手。他們以家暴問題作為例子,指社會應首先承認家暴問題之嚴重程度足以構成生命威脅,歸根究底是由於暴力行為被社會縱容,而主流價值觀亦對此等問題視而不見或以各種藉口作解釋。同樣,兩位學者重申,數據顯示,不論是澳洲道路上的駕駛者、乘客、行人或騎單車者,有九成的死亡個案都是由於道路上的駕駛者疏忽而導致。因此,問題的根本其實並非單車及汽車是否得到分隔,而是有急切需要改變駕駛者的態度及行為。
Two Drivers Arguing After Traffic Accident
Two Drivers Arguing After Traffic Accident looking at damage Source: Getty Images/monkeybusinessimages
有調查顯示,改變法例是一個既簡單且成本低,又能達到顯著效果的方法;因為毋須對現有基建、科技技術、道路情況等進行改動或重新規劃。其中一個建議,是使用一個駕駛者錯失責任推定的原則,即假設駕駛者需要對交通事故負上責任的做法;當然,有鑑於澳洲目前的狀況及駕駛文化,訂立此等法例將引起極大反對聲音,但荷蘭的經驗則足以證明其效能。

而另一建議則是最近已在墨爾本Collingwood及Fitzroy住宅區實行的措施 - 將時速限制減至30公里,而新規例亦未有對當地居民帶來嚴重不便。根據相關調查結果,假若汽車車速為每小時30公里而非40公里,被該汽車撞倒而導致死亡的機率可減少一半。

最後,學者亦敦促大家將安全出行的權利視為社會大眾應能平等享有的權利。他們說,這並非一個「汽車抑或單車優先」的討論,而是人人都應享有安全抵達目的地的權利。最重要的一點是,擁有足夠資源駕駛汽車的人並不代表其享有較其他人為高的特權。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