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感受付款之痛】澳洲新研究:用現金支付更易儲錢

當使用現金支付時,我們必須親自數出紙幣和硬幣繳付出去。 初步的神經科學證據顯示,「付款之痛」不僅僅是一個抽象描述,我們在每次現金交易中都可能感受到真實的心理痛苦。

money transaction

研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觀察消費者的大腦活動,結果顯示付款會激活與心理不適感相關的大腦區域。 Source: AAP

現金使用陷入危機。 在澳洲,現金目前僅用於16%的面對面的交易,而在2007 年是,這一比例為70%左右。

形勢如此嚴峻,以至於在週一,獨立聯邦議員安德魯吉(Andrew Gee)提出了一項私人議員法案,該法案如果實施,則將迫使企業接受現金,否則將面臨巨額罰款。

現實是,在過去十年,技術進步徹底改變了我們支付商品和服務的方式。 

現在我們可以輕鬆地使用手機和智能手錶支付,而且有先買後付的方式和加密貨幣支付等更多選擇。

在疫情期間,出於衛生原因,專家建議避免使用現金,因此減少現金使用的情況有增無減。
儘管我們支付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在持續的生活開支危機中,澳洲人可能更加關注花了多少錢。 

有鑒於此,我們的研究團隊想要調查,我們選擇的支付方式是如何與我們實際的消費習慣相互作用的。

我們最新的研究為任何想要慳錢儲錢的人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攜帶更多現金。

現金支付與消費支出的關係

我們的研究團隊利用學術和行業資源,將40多年來關於消費行為和支付方式的研究結果整合成一個大型數據集。

這些數據涵蓋了71篇研究論文、17個國家和11,000多名參與者。 然後,我們使用了最先進的元分析技術,集體分析所有這些先前研究的結果,並重新審視他們的見解。

我們發現,與現金交易相比,無現金支付確實與更高的消費支出有關,文獻中將其稱為「無現金效應」。

這種無現金效應在數據集裡的所有其他支付方式中都是一致的。

簡而言之,無論你使用信用卡、扣賬卡(debit card)還是先買後付服務,使用無現金方式支付都可能比使用現金支付花更多的錢。
Cash is no longer king in Australia.
技術發展改變了大家支付商品和服務的方式。 Source: SBS

付款之痛

根據傳統的經濟學觀點,如果消費者能理性行為,不同支付方式的消費行為不應該存在差異,畢竟錢就是錢。

但無現金效應的存在顯示,我們使用的支付方式確實會影響我們的消費行為。

解釋這種影響的主要理論將其歸因於「付款之痛」的差異,這一概念於1996 年首次被提出,描述了我們花錢時的感受。

重要的是,我們選擇的付款方式會影響感受到的痛苦程度。

當使用現金支付時,我們必須親自數出紙幣和硬幣並交出去。 人類會試圖避免損失,而用現金支付會讓我們損失有形的物品。

相反,無現金支付則不需要交出任何東西。 我們不會因為滑動或點擊熒幕而失去任何有形的東西,所以感覺沒那麼痛苦。
初步的神經學證據顯示,「付款之痛」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描述,我們在每次交易中都可能感受到真實的心理痛苦。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描觀察消費者大腦活動的研究表明,付款啟動了與體驗心理不適相關的大腦區域。

想像一下:你正在主題公園裡,為快樂的一天而興奮。 你可以使用智能手錶支付零食、紀念品和乘車費用。 這一切都非常方便,你都不會意識到自己花了多少錢,直到稍後檢查帳戶發現,消費已經完全超出了你的預算!

這就是無現金效應的實際作用——如果沒有實物交付,很容易就不知道花了多少錢。

有一款出色的預算工具——趁它還能用

生活開支危機使得控制支出成為許多人首要考慮的問題。 我們的元分析表明,盡可能地恢復使用「現金」,可能是一種有效的幫助控制開支工具。

使用現金時感受到的額外觸感,可以幫助人更好控制他們的錢,即便只是提供了片刻的停頓來考慮是否有必要進行交易。

這可以幫助個人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在日益無現金的世界里盡可能地慳錢儲錢。

本文作者:

Lachlan Schomburgk
阿德雷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市場行銷學博士研究員

Alex Belli
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市場營銷學高級講師

Arvid O. I. Hoffmann
阿德雷德大學市場行銷學教授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隨住Facebook取消對新聞機構的部份支援,如果大家繼續想Facebook收聽同收看新聞及資訊,請Like SBS廣東話節目的主頁。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

分享
Published 7 June 2024 7:45pm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