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百寶箱】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如意算盤

ICAN activists protesting at a US military base near Alice Springs in 2016. (AAP)

ICAN activists protesting at a US military base near Alice Springs in 2016. (AAP) Source: AAP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奪得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明言,向該組織授予獎項是希望尚未簽署加入《聯合國禁止核武條約》的國家,盡快表明支持全球廢除核武。但這個「如意算盤」最終能否敲得響?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分析。


成立於2007年,現已有十年歷史的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為一個全球公民社會聯盟,致力於遵守及全力執行《聯合國禁止核武器條約》,並在制訂過程中給予協助。2006年9月,198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在芬蘭赫爾辛基的常年會議中,提出成立全球性的國際廢除核武運動。2007年4月23日,ICAN在墨爾本宣佈正式成立,並且募集營運資金;一星期後,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在瑞士日內瓦與制訂《禁止核武條約》的成員國開會。自此,全球數十個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國家級的廢核組織。

目前,ICAN在全球101個國家有468個分支組織,而總部則設在瑞士日內瓦,主要統籌各成員組織的運作及協調各地的活動。在國際廢核運動的不斷努力,今年7月7日,《禁止核武條約》在聯合國以122票對1票通過,用意是落實全面禁止發展、測試、製造、擁有、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當時,ICAN形容該條約的達成,具有標誌性意義,希望能最終消滅所有核武-這種最危險的大型殺傷力武器。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今年將和平獎頒授予ICAN,以表揚該組織致力令外界關注任何關於核武使用所帶來的人道災難,以及促成禁止使用核武的突破性協議。委員會宣佈結果的時候,一開始便提及北韓帶來的核武威脅,指現今擁有核武的國家使用核武的風險,比過往一段時間明顯有所增加;委員會表示有部份國家將核武現代化,同時亦有部份國家試圖取得或製造核武,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危機。

根據ICAN及美國科學家聯盟的數字,目前世界共有九個國家擁有核彈頭,以核彈頭的數量排列,這些國家分別為俄羅斯、美國、法國、中國、英國、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及北韓;總數約為14,900枚。然而,事實上這九個國家都仍然未有簽署在本年七月通過的《聯合國禁止核武條約》 。諾貝爾委員會明言,頒授和平獎予廢核運動的另一個目的,便是促請這批擁有核武國家可以參與其中,希望他們認真展開談判,以循序漸進、平衡和謹慎的方式銷毀全數1.5萬核武,令全世界能達致不再受核武威脅的境況。

然而,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最終能否如願以償,則令人懷疑。部份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動機,都是希望得獎者能推動地區以至世界和平,但大多都未能如願。1994年以色列總理拉賓、前總理佩雷斯及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因為簽署《奧斯陸和平協議》獲獎,一度被視為解決以巴衝突的希望,可惜事與願違,拉賓於翌年更遇刺身亡。2014年,評審委員重施故技,向巴基斯坦的馬拉拉和印度的薩蒂亞爾希同時頒發和平獎,被指是刻意促進印巴兩國和解,但此舉同樣無助解決兩國的矛盾。至於近年爭議最大的2009年和平獎得主、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委員會頒獎時同樣鼓勵他推動和平;惟奧巴馬得獎後不久,即宣佈向阿富汗增兵,又以無人機轟炸阿富汗及伊拉克,似乎諾貝爾獎根本沒有影響美軍在世界各地的行動。

近期緬甸爆發羅興亞危機,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素姬不願譴責軍方的暴力行為。當年,她獲獎時,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讚揚她堅持以非暴力方式,爭取民主及人權;但隨著時間過去,昂山素姬本人登上權力頂峰的時候,同樣對國內出現的暴力事件置若罔聞,令人始料不及,更令人反思諾貝爾和平獎的真正意義。

雖然本年七月通過的《聯合國禁止核武條約》具有法律效力,但世界上九個擁有核武的國家,全部都不在締約國之列。目前阿富汗及敘利亞的戰事持續,中東局勢依然緊張,北韓核威脅有升無減,美俄兩國核武大國大有不放棄核武的理由。在這前提下,其他擁有核武的國家便自然不會輕易放棄擁有核武的優勢。可以預見,即使ICAN或其他反核武組織如何努力,亦動搖不到擁有核武國家,而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會的期望也只會再一次落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