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百寶箱】制止刻意食品污染:無計可施?

A man posted a picture of the needle he found in a strawberry punnet.

A man posted a picture of the needle he found in a strawberry punnet. Source: Facebook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士多啤梨插針風波觸發起本地食品生產及供應商,重新思考應如何確保食品安全。但究竟加設金屬探測器檢測是否能有效防範?而國際間又是否有類似案件?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講解。


士多啤梨插針風波掀起一股對食用士多啤梨(甚至其他水果)的恐慌,但同時亦掀起一輪支持農民、繼續購買水果食用的熱潮。正當全國各地警方懸紅十萬元,試圖找出涉嫌以縫紉刺針「污染食品」的元兇;在另一邊廂,農業人士等食品生產及供應商則因應事件,而重新思考應如何確保食品安全。

雪梨大學食品科學講師金范婷博士(音譯自Dr Kim Phan-Thien)向SBS新聞表示,食品行業業內人士其實早已就「故意對食品進行污染」等行為的危害作出討論,但由於澳洲從未出現過類似案例,因此則未有制定避免有關情況出現的預防計劃。金博士指出,有見今次「食品污染」情況牽連甚廣,程度亦令人震驚,商家開始需要考慮針對「故意攻擊」而作出防範計劃。她說:「此後,新鮮食品的供應商將(尤其)需要開始檢視,(其供應鏈)可能存在的管理及安全漏洞。」
Empty shelves, normally stocked with strawberry punnets, in Brisbane.
Empty shelves, normally stocked with strawberry punnets, in Brisbane. Source: AAP
受委派調查今次「士多啤梨危機」的澳新食品標準局的一名發言人表示,今次事件實在非常罕見。他說:「污染食品行為事實上為多個刑事罪行條例中所訂明的罪行,因此警方經已介入調查。」金博士亦同時指出,雖然澳洲的食品檢驗及測試過程非常嚴格,但不同食品生產商所進行的檢驗範疇都有所不同。舉例,新鮮食品供應商主要著眼於產品是否有受微生物污染,如沙門氏菌、李斯特菌、諾沃克病毒等。而金屬探測器檢查一般會用於一些經預先包裝過程的食品,以確保符合業內食品安全水平,但一些散裝食品則毋須經過金屬探測。金博士說,商家目前或會考慮加強對食品的檢驗,但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在引入金屬探測器後,不法份子便可能會使用化學劑進行「食品污染」,根本治標不治本;而金博士亦坦言,「食品污染」的情況實在「難以完全地被制止」。

雖然「食品污染」的案例在全球較為罕見,但金博士亦列舉了兩個例子。1984年於美國俄勒岡州,印度教主羅傑尼希的支持者被指在當地餐館的沙律吧散播沙門氏菌,目的是令選民無法投票而令某候選人能在選舉中勝出。事件導致751人食物中毒,其中45人需要入院治療,幸好無人死亡。最終兩人涉嫌謀殺罪名成立,被判20年監禁,但在29個月後獲得假釋。而在2007年,英國一間生產不含花生食品工廠的一名員工,因對公司有所不滿,在廠房散佈花生,導致工廠需要即時停產,損失金額達100萬元。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