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一句「向毒品說不」真的有效?

Overdrive Rave, Sydney Superdome

Source: Overdrive Australia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針對年輕人服用危險藥物的行為,社會一向希望致力減少與毒品相關的禍害,並避免年輕人需要承受不必要的風險。但過去數十年進行的不少研究卻指出,製造恐懼(或稱為「恐嚇戰術」)並非實現這個目標的有效方法。究竟社會及家長應如何應對青少年服用藥物的問題?余睿章在今集「時事百寶箱」為大家探討。


雖然澳洲整體上服用「搖頭丸」(MDMA)的比率較類似國家為高,但只有少部份青少年及年輕成年一輩MDMA,比率分別佔約3%及7%;同時,絕大多數高中學生均搖頭丸,比率為94%。

學者指出,毒品教育中最為關鍵的,就是灌輸「服食毒品並非一個普遍的習慣」的觀念。所謂「羊群效應」,若年輕人認為「所有人」都有服食毒品,他們選擇服食毒品的機會則會越大。
新州衛生廳在2019年11月決定以減低服用「搖頭丸」的比率。

事實上,有清楚指出,「恐嚇戰術」根本無助減低青少年服用毒品的情況。此外,因為服藥過量而引致死亡的個案亦相對較為罕見,而大多數服食「派對藥品」的人,亦未有招致不良後果。

故此,若年輕人接收一些聲稱「服用所有藥物都是危險」等訊息,但同時他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他們便會漠視有關訊息,包括一些教導他們減低禍害的資訊。

將毒品描述為「致命」或「危險」實際上或,並鼓勵部份人服食更多效價強度高的藥物。學者指出,一個更為有效的方法或是鼓勵年輕一輩
Placebo use among Australian GPs surprisingly high
Source: Getty Images
另一方面,認為單單敦促年輕人則可將毒品從社區內消除,實在是錯誤且過於天真。學者指出,除「恐嚇戰術」以外,採取「禁止服用」手段或宣傳計劃亦是的。

這些干預措施未能成功解決問題的,包括未有教導年青人拒絕毒品時所需要的人際溝通技能、未有致力應對年青人本身存在的冒險精神或不顧一切大膽嘗試的決心、未有考慮到所謂「禁果效應」(即因為限制或禁止某種行為而令有關作為更具吸引力)。

調查顯示,不少年輕人坦言警察或緝毒犬搜查等威脅,根本

亦曾經指出,警察執行脫衣搜身或出動緝毒犬可能令年輕人作出,包括在同一時間服用極高劑量毒品。
學者指,事實上,有部份人會嘗試服食藥物,而他們當中亦有部份人會繼續服用。採取「減低禍害」的策略接受這個現實,並力求令選擇服食的人盡可能安全。

大部份服用藥物的人都只是,而且亦僅佔人生中一段短時間。縱然所有服用藥物的行為均是的,但大多數與毒品有關的問題(包括服藥過量致死)均是可以避免的。

這是由於與毒品相關的禍害均與一系列因素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包括氣溫、是否知道自己正服用什麼物質、以什麼方式服食等。狂歡音樂節等活動的其實足以影響發生各類型禍害的機率;提供充足的食水、了解服藥行為的醫護人員、朋輩的支持、加強教育等,均能大大減低可能出現的禍害。

與此同時,家長亦應從小向孩子灌輸關於藥物、煙草、酒精、毒品的正確知識。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