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报道】“为什么疫情期间我吃得更多了?”——专家解析疫期消费行为的变化

Working with junk food

Working and studying from home can often lead to impulsive eating. Source: Getty Images/FERKHOVA

下载SBS Audio应用程序

其他收听方式

隔离在家,我为什么吃得更多了?疫情给我们的消费行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点击封面图片,收听莫纳什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讲师程一民博士的解析。


疫情期间,普通人的消费行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程一民博士认为,要了解消费行为的变化必须先了解疫情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目前主要表现在两点:收入降低和隔离生活

“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人会丢失工作和生意,他们的收入因此锐减,他们的消费行为也会受到影响。”

“主要影响包括奢侈享乐型消费会减少。比如,人们对龙虾、香槟、鲜花的消费会减少。”

相对地,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依然坚挺。比如食品、药品的支出会比较稳定,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还会增加。 

因为大多数人目前在家躲避疫情,所以和面子有关的消费会减少,比如服装、化妆品等。同时,虚拟型的消费会增加,比如,网购、流媒体、游戏等等。

疫情期间的总体消费趋势:人们奢侈享乐的消费减少,必须型支出增加,面子型支出减少,虚拟购物会增加。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收入降低和隔离生活。
如何在家居限制令下度過家居生活呢?
如何在家居限制令下度過家居生活呢? Source: Getty Images/DaniloAndjus

为什么有人觉得“疫情期间反而吃得更丰富了”?

程一民博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三个因素造成的:物理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 物理因素(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因为在家的时间多了,所以人们会趋向于自己动手做三餐。饮食结构和品种会更变得丰富,尤其早午餐会比上班期间更加丰富。

宅家期间,人们和食物的距离更近了,有时会忍不住去拿零食来吃,可能会导致人们对零食的消费增加。

  • 社会因素
在不同社会场景下,人们的行为会有不同的行为规范。研究表明,人们会根据他人吃什么东西而产生对他人的推断。比如,吃薯片、爆米花的人会被认为是受教育程度不高、自控能力比较差。

工作场景下,人们会为了形象管理而避免摄入太多零食;而在家躲避疫情期间,此类食品的摄入量就会增加。

  • 心理因素
紧张和恐慌的情绪会导致人们摄入更多甜食,因为甜食会让人体产生多巴胺。多巴胺大量释放时,会给人带去愉悦的感觉。

“疫情期间,焦虑和烦躁会让人吃下更多的甜食,比如巧克力、冰激淋一类的食品。”

另外,当人们在家感到无聊时,最直接的行为就是吃东西打发时间。
hot chocolate
Comfort food often reminds us of childhood, or happy moments Source: mikroman6/GettyImages

如何避免疫情期间饮食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从消费者行为学方面出发,程一民博士给大家提了几个建议:

  • 建议大家在去超市买东西时尽量少买零食、不健康食品、罐头和冷冻食品等。
  • 尽量采取规律的生活,多和家人朋友沟通,以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因为心情不好而摄取更多不健康食品。
  • 如果真的很无聊想吃东西,建议用饮品取代食品。比如茶、不加糖的咖啡、无糖果汁等,尽量减少糖和脂肪的摄入。
  • 每天做适当的运动。
Girl drinking coffee
Source: Getty Images/triloks

疫情期间消费行为的变化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疫情结束后会不会有一轮报复性的消费?

程一民博士表示,目前只能根据现有的理论进行一些推断。

“部分类别的消费可能会在疫情结束后有一些增长,比如之前取消的出行活动有可能在疫情结束后补上。一些享乐型的消费也有可能会回暖。”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两个打压报复性消费的因素。一个是收入的减少,个人储蓄不足可能让人们无法满足消费欲望。另外一个因素是,可能会有部分人在疫情结束后暂时采取观望状态。”

比如,华人群体相对谨慎小心,可能会推迟出门消费的时间。

因此,疫情结束后消费会有明显的恢复,但报复性消费不是太可能发生。

点击图片音频,收听完整的采访。


澳大利亚人必须与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离,聚会最多两人参与,除非您是与家人或同住者在一起;

如果您自认为已感染了这种病毒,请致电您的医生,请勿直接前去就医;或者您可致电全国冠状病毒健康信息热线1800 020 080。

如果您呼吸困难或遇到紧急医疗事故,请致电000。

SBS致力于用63种语言向澳大利亚多元社区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

更多信息前往,您同时可以收藏该网站关于

关注更多澳洲新闻,请在Facebook上关注SBS Mandarin,或在微博上关注澳大利亚SBS广播公司。


分享